如果只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日本飲食文化,會是哪一個字呢?
在出發品嚐渡邉之前,我正好在看宮崎正勝寫的《餐桌上的世界史》,書中提到,比起中國菜重視火侯跟調味,日本料理額外在乎食材的原味,因為這樣,看似野蠻的「生食」,卻在和食中如此舉足輕重。
既然不能烹煮,那也就表示得夠新鮮,那怎樣的東西最新鮮,自然是當季的食材了。宮崎正勝認為,旬(しゅん)是日本料理最重要的核心價值,這個旬字,大致可以翻譯成中文的「時令」或「當令」。
旬的精神,得從與島國地理的多變來理解。日本列島南北幅員遼闊,四季鮮明,春夏秋冬,各種斑斕色彩,如雲絮般在大自然間流動,春櫻夏竹、秋楓冬雪,不斷循環。這季節之美,同時也體現在餐桌上,當季之食,稱為「旬味」,這便是日本料理最鮮明的特色。
名氣正盛的渡邉,承襲嚴謹的日料精神,並將「旬」放到最大。據說,渡邉有超過7成的食料都由日本進口,為求新鮮,很多水產漁獲,早上還在築地市場,下午就進了台北饕客的嘴裡。其實很多東西台灣也有,品質亦不差,但渡邉還是寧可勞師動眾,日日空運來台。我們可以理解為職人的堅持,甚至可能是主廚在意識深處,一種難以撼動,維護崇高理想的使命感。
十四道菜,份量都不多,多數僅一兩口,多以海鮮為主。


















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渡邉這十四道菜,每一道都在「旬」的基礎上發光,可謂是和食最高表現,盤飾簡潔,餐具卻華美,達到視覺的平衡與和諧,這也是渡邉的優點。但恕我俗氣,當你知道這套餐一人得掏出近七張千元鈔時,你不免想,咀嚼季節如此價昂,這等旬味金雕玉砌,平凡人家可無福消受,我大概也不會去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