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多日,餐食多在家附近尋覓。

住在蘆洲跟三重交界處也六年多了,漸漸活的像個在地人。三餐多去穿拖鞋騎機車就可到的食肆聚集地,像蘆洲的民族路、湧蓮寺前,三重更多,如三和夜市、車路頭街、龍門路、正義南北路。忽然察覺,三重賣羹的店家還真不少,基本款的肉羹,海味的蝦仁羹、花枝羹、魷魚羹、土魠魚羹。羹在台灣通俗普遍,三重或許是因為人多,所以顯得羹也多。

前人聊「羹」源,多說文解字、細追源流,從夏商周談到元明清,範圍太大,這邊不贅。在台灣,的確處處見羹,原因為何,網路諸神口徑一致,「羹稠可蓄溫,冬日助驅寒、料多芶厚縴,還可耐飢,所以廣受藍領階級喜愛。」看似言明實則空洞,以前人吃東西哪會過份講究,吃暖吃飽,就是好料,放諸各菜皆然,絕不只羹如此。

羹之於我,倒可考究。以前南投市場內有家嘉美超市,對面店家專賣肉羹,週末中午,我媽常去打包幾碗回家,偶爾也會在那吃。幼時,我極度怕燙,油炸肉圓敬謝不敏,總改吃未炸版,就是冰鎮剔透的涼圓。所以滾燙羹湯,我打小就怕,依稀記得,姨媽婆嬸輪著吹涼鐵湯匙,幾經折騰,確認冷透,我才願意嚥下一口,一餐完畢,可近黃昏。這些兒時回憶,桎梏口腔封鎖脾胃,不只羹,所有勾縴類我都不算喜歡,鱔魚意麵、牛肉燴飯,甚至酸辣湯、棺材板,成年前都少吃,吃也吃不多。

羹的另一爭議,是它究竟算主食還是湯品?

滷肉飯配摃丸湯,意麵配蕹菜湯,都有鮮明的主從關係,唯羹飯羹麵混淆正負,其實這是為了吃更飽,還有能吃更快。米飯麵條有稠湯潤滑,三兩咀嚼便可囫圇下肚,大大縮短用餐時間,吃飯變得極有效率。這麼說來,羹從初衷到轉變,都脫離不了庶民習氣,總說吃飯皇帝大,在羹面前,或許不見得。

難道羹真的難登大雅之堂?也不一定,回想一下,參加宴席,有沒有嚐到一道盤皿極大,盤中以碗扣出食料,湯鮮味美的羹?這道講究排場,少不了蟹管、蝦仁、干貝、散翅,通常髮菜、冬菇也用的紮實。我聽過一個說法,辦桌菜中最能看出手藝的,是第二道的八寶海鮮羹以及第三道的紅蟳米糕,若燒得好,後面鮮少讓人失望,因此,總鋪師往往會在這兩道特別用心計較,深怕一出錯把招牌都砸了。

再聊煮羹。羹要好吃,湯頭決定一半,主料與勾縴再各佔一半。不論何種羹,湯底只能用清高湯。多用雞豬骨熬製,可再添些柴魚或魚乾,細火慢煮,煮到精萃盡出但湯色仍清若無物,才是上品。至於調味,鮮為主,甜為輔,甘潤清瑩,是羹的本色,放糖不用太客氣,但也不宜得意忘形下手太重,除非你來自府城。

碗中主料分三類,其一、肉漿魚漿或再包覆肉塊的肉羹、花枝羹,極講究口感與調味。其二、以原物呈現,不拖漿帶衣的羊肉羹、魷魚羹,則首重鮮度。其三、油炸主料,不與羹同煮的土魠魚羹,外層地瓜粉可要裹均勻,油炸火侯更要穩妥適中。

以上所述,已是不易,但最難的,是下縴水。差若豪釐,繆以千里,稠度拿捏要經驗養成,只要有一點未散稠塊,整鍋便毀於一旦。另外,羹也忌諱用大火滾煮,火一大,羹就濁,還易焦鍋,要像河蟹吐沫,時不時輕柔翻攪。在細心對待後,離美味大成只差臨門一腳,那便是隨喜添上的醋、沙茶與香菜。蝦貝花枝佐紅醋、禽畜搭黑醋,沙茶攜手羊肉跟魷魚,而我最挺香菜,只要一小撮,入口會化作一團芬芳的棉花,緩減油膩有神效。

文獻回顧結束,隨即進入田野。

三重是吃貨天堂,這個隔著淡水河與台北市相望的擁擠城市,有著太多便宜又美味的小吃。在三重覓食,僅需記住一點,那便是切勿過分隆重,踩過滿地油湯才能抵達的小攤,往往最好吃。

正義北路上的「朱記花枝羹」,幾十年來始終瑟縮在騎樓下,多年未清的風扇拍打出人情,一點一滴黏在發黑的磁磚上。店鋪分兩區,大鍋滾著花枝羹的吧台區,以及一旁幾個阿姨快手捏著花枝漿的製備區。朱記花枝羹很有朝氣活力,一走進,便有人送上招呼,「內用外帶?兩組嗎?」在這裡點餐,是以「組」為單位,一組就是一碗羹配一盤米粉炒。後來我觀察,若等到店家開口問,那絕對是外行,內行人都是幾組幾組的喊,聽到指令,舀羹盛粉的手麻利迅速,幾秒便上桌。

朱記花枝羹湯色澄清,只用蒜酥提香,就怕繁重調味搶了湯水醇鮮,透明到可見細泡,如香檳似的。一碗80元,不算便宜,五大塊花枝塞滿小碗,花枝肉厚,花枝漿薄,交融成一顆稜角分明的碩大杏白肉塊,柔裡帶韌,咀嚼成韻,但櫻桃小嘴得多分幾口。對了,這裡有加湯服務,羹喝不夠,能叫阿姨再添。

配角米粉炒,也好吃。只有米粉跟些許芽菜,素淨到近乎窮酸,但入口蓬鬆輕盈,細緻鮮爽,原來這俐落口味才是真本事。我會建議吃半盤後拌點辣椒,朱記的辣椒醬是自家製的,組成也不複雜,酌量使用,更為光彩煥發。

IMG_1904
騎樓下,略顯簡陋,座位不多,不怕熱可坐吧台,順道欣賞阿姨舀羹神速。
IMG_1908
花枝漿包著花枝塊,浮於羹湯上。
IMG_1909
朱記花枝羹一碗80元,在三重,這個價格可吃牛肉麵或排骨飯,算是奢侈之味。
IMG_1907
極致樸素的米粉炒,卻出乎意料的好吃。
IMG_1910
一旁正在手作花枝漿,鮮度可見。

第二家,有個盛名,叫「三重之光」,據說來龍門路的人,一半以上都是為了這碗生炒鴨肉羹。台灣鴨源多來自雲嘉,北港朝天宮旁短短一條街,就有十數家專賣鴨肉羹跟鴨肉飯的食肆,而現移居三重者不少來自雲林,不知這家北港龍門生炒鴨肉羹,是否也是島內移民後的異鄉重現?

我嫌這家俗氣,門口總停滿車,人潮塞滿人行道,食客如羊群被喊來喚去,每一次吃,都氣自己貪食之嘴是如此窩囊,不過這碗鴨肉羹確實夠格,有囂張本錢。

生炒,指將生料以熱油炒至半熟,這樣能充分激發梅納反應,褐變後呈現美麗的琥珀色。龍門鴨肉羹材料都經生炒,香氣逼人,縴汁較厚是特色,稠度已近粥糜,湯鮮味濃,甜味泰半來自洋蔥,帶皮鴨片給的也大方,暖熱噴香,滋味繁麗。其實來這裡我少單吃羹,多會加麵,反正同價,有粄條、黃麵、冬粉或米粉可選,粄條配羹最諧味,滑順緞面暗帶彈性,溜過舌側咕嚕下肚,有種難以言喻的豪肆舒暢。

有骨氣的廚師最討厭料理上桌,還未嚐過就忙著撒粉添醋的食客。但在這裡,請放心使用桌上的神仙辣椒粉,一匙嫣紅,調和湯羹,催出深邃芬馥。但記得要攪拌均勻,我有次貪快,整坨未散卡在喉頭,被嗆得七葷八素、涕泗滂沱,不明究理的人,還以為我深受感召,流下美味的眼淚。

IMG_1932
龍門鴨肉羹生意超好,不分平假日,人潮沒斷過。其實後頭隔條巷子,還有個專給內用的區域,不怕沒地方坐。
IMG_1933
中間那根鋼管專門用來運送鴨肉羹,有這設計就知道生意多好。
IMG_1937
龍門鴨肉羹的湯汁較稠,加麵來吃,頗有飽足感。
IMG_1938
鴨胸切成薄片,口感尚算細緻。
IMG_1939
專程為了這辣椒粉來龍門吃羹的不在少數,外帶的話也會附,我通常用不完,之後拿來配鹽水雞也很好吃。

再來這家,最精緻。三和路上的王記蝦仁羹,就只賣蝦仁羹,簡直無比自信。蝦仁隨性好相處,它能融入多方料理,炒飯、燴麵或取代蚵仔做蝦仁煎,當然也可入羹。一碗蝦仁羹端上來,清寡素白,碗中就五顆大蝦仁,另有蛋花相襯。薄薄魚漿來包住肥大蝦仁,咬勁足但入口隨即酥化,接著一陣悠悠香氣,緊實稠厚地佔據口腔,全是蝦味,鮮甜無比。

王記蝦仁羹的湯有點學問,習慣重口的人,會嫌它過於清淡。直觀來看,確實如此,湯內除蒜酥只有蛋花,似乎有加點麻油,盛碗後不放香菜也沒有芹菜珠,頂多就是意思一下淋點醋。其實這是為了凸顯蝦仁真味,試想,無關緊要的東西若擱太多,戕奪本色下,這蝦仁還能如此純然超凡嗎?

IMG_1942
王記蝦仁羹是老店,招牌也老了,營業可不止23年。
IMG_1948
王記只賣蝦仁羹一種,知其驕傲自信。
IMG_1952
蝦仁給五隻,都極大尾。這裡的辣椒給的是辣豆瓣醬,略鹹,別放太多。

三重還有好多好羹,晃過腦海的,還有阿堡魷魚羹、董肉羹等。當然不止三重,在一座你所熟悉的城市,肯定有碗羹,能具體反應風土民情或地域籍貫,遊子歸鄉,一吃便感熟悉。每碗羹,都是不斷加乘的瑰麗複合體,口味或許各異,但親切忠厚、溫和圓融,是絕對欠缺不了的基本配方。

我少時不懂羹的美好,現在才知,稠滑羹湯象徵的是富足,反映了民生型態與口腹需求。羹很懂台灣人,台灣人亦欣賞羹,這平民滋味,會像灌稻之水,悠悠然然流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