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總如流水侵蝕,一點一滴帶走本來美麗的樣貌,人的面容或許難敵,但器物已有解決之道。很早就有人發現,只要在東西表面上塗樹漆便能讓受損減緩,這種神奇工藝運用在很多地方,最有名的,就是秦始皇的地下軍團「兵馬俑」。
至少在新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發現某些樹種上所分泌的汁液,在精煉後可作為塗料,用於貴重物上,能確保百年不蠹、千年不腐。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新石器時代的先人們,發現這種廣泛生長於南方大陸的植物,分泌的樹汁具有防腐、抗潮、耐酸鹼等特性,便把它塗在木碗上。到了商周,漆液使用範圍更加廣泛,舉凡食器、弓矢、盾甲、樂器、車馬、竹簡等皆以樹漆作為塗飾,讓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得以傳遞興旺,因此也可說是因為有漆,才使華夏文化持續流傳下去。
天然漆的防潮神效,從秦始皇的地下兵團「兵馬俑」上最能體現。據說當年兵馬俑初見天日,兵俑衣著、武器的顏色還十分鮮艷,只不過隨即氧化,表面顏色數分鐘內漸漸剝落消失,只剩下一般大眾印象中的陶土質地。



其實若無表面塗漆保護,兵馬俑絕對難敵兩千年的時光沖刷。秦始皇當然希望他的軍隊歷久不衰,於是就將8000尊兵俑從頭到腳都塗了一層漆,不只讓陶俑看起來更栩栩如生,還可確保在潮濕地底,依然保持體軀完整。科學家推估,要完成一尊秦俑上色需要25棵漆樹的汁液,也就是說整個地下大軍,至少用了20萬棵漆樹,取漆上色曠日廢時,可見秦始皇有多重視這些陪伴他長眠的千軍萬馬。
漆液珍貴等同黃金
漆樹之所以會分泌漆液,主要來自生物修復傷口的本能,但一棵漆樹可不能肆無忌憚地濫割,割多了等於殺雞取卵。每棵漆樹平均每年只能承受60道傷痕,平均年產量僅250公克,自古以來就是非常昂貴的塗料,因此也被稱為液體黃金。而漆樹不只汁液可用,樹葉可餵養牛馬羊,使其毛色亮麗、漆籽能製蠟榨油、漆渣可入藥,甚至連被榨乾已無採漆價值的漆樹,還可切段種植香菇,可說一身是寶。
對漆工藝不了解的人,或許以為上漆就跟我們在家裡粉刷一樣,刷上去就可以了,事實上,傳統漆工藝技法相當繁複,大致可分成以下7步驟,每一個步驟都無法速成,因此有些精湛的天然漆創作,甚至得花上好幾十年的歲月才可完工。
煉漆 | 過去煉漆須將生漆在太陽下曝曬15→30天,且須經常攪拌,十分耗力。現在則多用鎢絲燈泡照射,並搭配攪拌機,數小時後待生漆含水量僅剩3→5%即告完成。之後再以鐵銹粉調色即為黑漆,以硃砂調色則為丹漆。 |
選擇胎體 | 幾乎所有材質都可以上漆,最常見的有木、金、銅、陶與布胎。 |
打底 | 將生漆與瓦粉或黃土粉混合在胎體表面上打底。 |
磨平 | 打底後待胎體乾硬再用粗砂紙磨平。 |
上底漆 | 底漆至少得塗刷三層,之後再塗中塗漆跟上塗漆,乾燥後再進行一次磨光步驟。 |
設計 | 將圖案描繪於胎體上。 |
髹飾 | 「髹」指的是以漆塗物,髹飾便是以漆來裝飾的工藝。髹飾技法多達上百種,常見的有堆漆、填漆、雕漆、斑漆、描金、點螺、金銀平脫等,每一種都有獨到的技巧與工序,絲毫馬虎不得。 |
天然漆除了作為上等塗料,現今漆製品在與其他產業結合後,已誕生出全新樣貌。由於天然漆的防潮防腐功效卓越,不少樂器喜歡用天然漆塗飾,除了可保色澤亮麗,也有使樂音更加溫潤悅耳的效果。另外,台灣天氣多雨潮濕,天然漆也被普遍運用在餐具與食器上,只要不過度刷洗破壞漆面,上過天然漆的器皿相當耐用,且絕不會發霉生斑,能確保飲食衛生無虞。除此之外,近年來有科學團隊發現,天然漆中含有三種能抑制惡性腫瘤生長的成分,可能具進一步發展抗癌藥物的潛力,此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外國期刊,相當受到醫療界重視。




碩果僅存,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台灣漆業從日治時代開始蓬勃,漆器對日本人而言是文化瑰寶,更是生活中絕不可缺的器物。當時日本政府於新竹北埔、苗栗銅鑼等地遍植漆樹,因而帶起這些客家庄內的漆業興盛。1956年,原籍苗栗頭屋的漆匠徐阿龍,偶然發現南投埔里的土質與氣候更適宜漆樹生長,於是舉家搬遷到這個山中小城,開始大量種植漆樹,並成立「龍南天然漆公司」,在四甲地的漆樹田中,從生產、製造到行銷一條鏈,供應全台85%的生漆產量,風光一時,徐阿龍因此還有個「生漆大王」的美稱。
80年代後,台灣漆業受到產業結構改變衝擊,埔里泰半漆樹田改種檳榔,天然漆市場逐漸沒落。不過徐阿龍的兒子們並未讓父業走向衰滅,他們先後赴日學習天然漆化學應用,還聘請專家指導台灣漆的採取、保存、改質等,讓天然漆事業轉型得更為精緻專業。1996年,他們共同替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揭牌,將古籍所記載,漆藝術的繁複工序以具體展品呈現,並積極投入漆藝創作及開發更為多元的漆器產品,讓走過千年的天然漆芳華在台灣正中心重現。
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的館長徐玉富老先生,已年近8旬,這天他戴著斗笠,頂著近40度高溫,正幫漆樹修剪枝枒。做漆一輩子的徐玉富,自小就跟著父親上山割漆,他憶起幼時初識天然漆,由於漆樹在陽光照射下,導管會萎縮流不出汁液,因此割漆只能在深夜。而夜裡聚蚊成雷,割漆人得忍受蚊子的叮咬、還要避免被漆液蝕膚,他直言:「做這頭路實在很辛苦。」
或許是家族事業的榮譽心,徐家後代對於天然漆還保有滿腹熱情。哥哥徐玉富如文史學者般,四處蒐集文物資料,將龍南天然漆博物館經營地有聲有色,目前館內的文物館藏突破萬件,其豐富程度,就算放眼全世界也是極為罕見。而弟弟徐玉明則從年輕時便師承漆藝名家,多年來潛心於漆藝漆雕創作,讓漆業昇華為藝術層次,是台灣碩果僅存的雕漆創作者。
現在全台只剩徐家仍在做漆,徐玉富說,他將自己13歲跟著父親做漆起,六十多年以來回憶通通都寫了下來,洋洋灑灑幾十萬字,已經快要出版了。對徐玉富來說,記錄畢生所見所學是他責無旁貸的使命,而我們也能從徐家兄弟與天然漆間千絲萬縷的情份中,一窺漆業從興盛到衰微,完整的「台灣漆史」。






埔里龍南天然漆博物館 時間:9:00~12:00、13:30~17:00,周一休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北平街211-1號 電話:049-298-2076(參觀請先電洽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