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比較少人會認真採買年貨了,說起採辦年貨,其中核心就是得走一趟南北貨行,買買一整年下來捨不得吃,只能趁著過年奢侈一下的昂貴乾貨。這得從過去人的習慣說起,以前傳統菜市場只在過年休市幾天,為了讓這段時間內家裡有食物可吃,主婦們就會預先買些耐放的食材好過年,而這些貨物由南到北,來自四方,因此便衍生出了「南北貨」這個名稱。
南北貨大致可分為山產跟海產,山產代表有香菇、木耳、金針、火腿等,海產有干貝、小魚乾、海帶、鮑魚、魷魚等。在農業時代,這類乾貨多半價格高昂、近乎奢侈,尋常百姓只能在過年時候吃吃,但若是富貴人家當然不會有此侷限。從清朝到日治時代,全台灣最有錢的地方,大稻埕肯定名列前茅,因此說到南北貨,就不能不提大稻埕。大稻埕的南北貨傳奇始於清朝中葉,這裡日夜風光、巨賈雲集,這麼多有錢人聚在一起,自然不會忘記犒賞味蕾,加上周遭高級酒家林立,憑藉著天時地利人和,大稻埕遂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南北貨商行集散地。
到了日治時期,台灣鐵路建設陸續完工,改變了過去僅能靠河海運送貨物的窘況,大稻埕於是轉型成為南北貨批發中心,各種珍饈由大稻埕出發,四散到台灣各地。只是這時候,日本治台的政策是希望完全切斷兩岸的貿易關係,因而此時大稻埕南北貨店所能掌握的商品,幾乎都是些干貝、魷魚乾、小魚乾等的日本貨。
民國50年代後,雜貨店等的小型店家十分興盛,大稻埕的南北貨業者於是做起中盤的生意,他們將貨品弄成小包裝後,批發給下游商家;80年代起,民眾生活水準提高、冰箱普及、現代超市遂成主流,大稻埕不再是消費者的首選,來這裡逛街購物的人少了,大稻埕的確減了些活力,不過這些老資格的南北貨行,因為獨家販售不少高檔乾貨,依然是不少行家採買食材的私房去處。
走過意氣風發的輝煌歲月,現在的大稻埕仍留存不少老字號店家,尤其是在歸綏街與民生西路間被稱為「中街」的迪化街一段,蔘藥行、南北貨店數量最多。而到了今天,老街再生成為顯學,作為台北市最帶舊事氣息的街區,大稻埕的南北貨風華就跟那些華貴乾貨一樣,封存在那些寧靜古宅中,一點都沒被遺忘。其中這家經營超過一甲子的合勝堂,正以懷舊情感為基礎,帶領大稻埕展開一場跨越時代的文藝復興運動。




大稻埕的南北貨蔘藥行當中,乾元蔘藥行第一老,第二老就合勝堂了。這天我不請自來,一個人在合勝堂外探頭探腦的,老闆李興順瞧見了,他邀請我進去有著紅龍柱阻擋,同時也劃分時空的合勝堂參觀。大稻埕的每棟樓房,背後往往都有千絲萬縷的故事,說也說不盡,聽也聽不完,讓人津津樂道,回味再三。合勝堂的第二代老闆李興順,一點一點的說起這裡的傳奇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便是合勝堂的創辦人李維中。
李維中其實是福建人,在他22歲的時候從福建搭船來台灣玩,沒想到旅行到一半,風雲變色,中國大陸傳來淪陷消息,李維中就此回不去家鄉被困在台灣。由於李維中家裡開中藥行,耳濡目染下也會一點抓藥把脈的技術。為了謀生,他跑到大稻埕當起中藥店學徒,後來還擺了小攤賣起中藥,就此與大稻埕結下不解之緣。做人實在又誠懇的李維中,很得人喜愛,他也因此結識到第一個把台灣香蕉賣往日本的商人,有「青果大王」稱號的陳查某,日後李維中致富的關鍵,也與陳查某息息相關。
有次陳查某海運香蕉到日本,認為空船回台不划算,索性就把五艘船通通裝滿昆布跟魷魚。船回到基隆後,陳查某跟李維中說:「這些東西,你賣多少(貨)就給多少(錢)。」李維中因此沒有屯貨壓力,而當時日韓兩國發生霍亂疫情,政府規定東北亞貨物一年內一律不准進口,手頭上貨源充足的李維中就此大發利市,本來租賃的迪化街144號還被他買下,也就是今天的合勝堂。
天助自助的李維中,幾次高瞻遠矚的商業判斷,讓合勝堂成為大稻埕首屈一指的南北貨商行,李維中也在大稻埕落地生根。他所生的五個小孩中,後來由長子李興順繼承衣缽,在李興順接手後,合勝堂有了全新面貌,他更以對父親的感恩之心為初衷,持續譜寫大稻埕傳奇。



第二代店主李興順驕傲地說:「迪化街共有77間百年古宅,就屬我們保存得最好。」李興順之所以這麼說,並不是老王賣瓜,建於1895年的合勝堂,2012年時漏水與蟲蛀的問題日益嚴重,李興順決議徹底翻修,他先將本來打通的一樓店面通通移到隔壁的146號,後來再找專家進駐,盡可能在不破壞原始樣貌下,讓合勝堂拾回往日光彩。而因為李興順一絲不苟的堅持,這一修竟用了6年時間,工程費用更是讓人咋舌,前前後後共花了他3,000萬。
當眾人以為修繕好的合勝堂,將重現過去大稻埕南北貨行送往迎來的熱鬧場景時,李興順卻在門前豎起「私人住宅非請勿進」告示。這看似有點不近人情,但對李興順來說,修好合勝堂從來就不為牟利,他純粹只是為了紀念父親,同時也替自己生活65年的家,守住最美的一刻。
就算身處老屋林立的大稻埕中街,合勝堂似乎特別不一樣,經過無不駐足停留,大家幾乎都跟我一樣,總是伸長脖子向內窺視,為的就是多看它幾眼。合勝堂外觀是巴洛克風格的洋樓,內部則為傳統閩式設計,門面不大,縱深卻相當長,從前門到後院共有三道門,因為中間開有天井,不僅採光好,通風也佳,這是大稻埕一帶長型連棟式店屋的特徵。
從合勝堂門口望進,只覺盡頭深處好似有光,難以一眼看穿。挑高的天花板上橫亙著圓木頂樑,木色在黃光照射下透出溫潤,這是福州杉木,清末時從中國來的船,多用這種木頭來壓艙底,抵達台灣後,被送去艋舺一帶剝去樹皮當作建材,有學者認為這就是「剝皮寮」地名的由來。
兩側牆面上,掛滿店主蒐藏,有古董字畫、有家傳匾額;矮櫃、鴉片床、太師椅,不少饒富風情的古典家具貼著牆置放,瓷器、佛像、花瓶點綴其中,充滿細膩巧思。李興順謙遜地說,這些都是他父親的東西,他不懂這些,只是想留下關於父親的一切。的確,在古風盎然的一樓門廳,還突兀地放了一台偉士牌,果不其然,這台機車也是李維中留下的。李興順用合勝堂是他儲存關於與父親相處一切記憶的載體,難怪談起父親,他總能滔滔不竭、神采飛揚。




天井處有樓梯通往二樓,與一樓的古樸氣氛迥然不同,合勝堂的二樓顯透出一種中西合併的摩登風情。經常被李興順用來接待客人的二樓客廳,擺上許多華麗的歐式家俬,尤其是三扇拱形大窗下的二張古董椅,對比外頭熱鬧的大稻埕市街,顯得更為沉著穩重。這裡應是李興順的小天堂,他用了整面牆來擺放他最愛的好酒,還有不少瓶身蒙灰、看得出歷史十分悠久的老酒,整齊排列在以潮州木雕裝飾的窗格下。
新舊交錯的合勝堂,處處洋溢著滿父子間的質樸情摯,回憶著當年大稻埕肩摩轂擊的熱鬧滾滾,李興順選擇存封舊事,讓三代積善之家歸於寧靜,並以腳踏實地的待客之道,持續擦亮合勝堂這塊底蘊厚實的老招牌。




李興順說,其實過去中藥跟南北貨,是壁壘分明的兩種經營項目,不過大約在30年前,由於大家的經濟能力漸好,選購南北貨之餘,也會配配藥材、買買美食,合勝堂也順勢開始販售鮑魚、燕窩、魚翅等高檔食材。李興順表示,這是一次合勝堂出於「自然」的轉型,而在合勝堂完成翻修後,他們將迎來第二次改變,這次的改變對於李興順來說,是一種出於延續大稻埕文化的使命感。
整修過後的合勝堂美輪美奐,正當李興順想要如何規畫時,出身大稻埕,也曾拍攝不少以大稻埕為背景影劇作品的導演葉天倫便在此時找上門,葉天倫希望跟他借合勝堂來拍電視劇,而這部電視劇就是後來的《雙城故事》。《雙城故事》播出後,除了劇本頗受好評,陪伴女主角陳怡蓉長大的老中藥鋪,更成功打響合勝堂的名氣,當時,好多人專程來大稻埕跟合勝堂拍照打卡,李興順開心地說:「最多的時候一天超過5,000人來參觀。」
戲劇《雙城故事》讓合勝堂躍上國際,現在大家都知道大稻埕有座靜謐浪漫的美麗古宅。之後,大方的李興順,也從不吝嗇分享合勝堂的美好。他滑開手機打開他自己的臉書,一一向我介紹曾經借用合勝堂的單位,「實踐大學在這裡辦過服裝秀,還有,楊貴媚也來拍過廣告,對了!明天陳美鳳要來我們這裡出外景喔!」從李興順的言談之間,真能感受到不少他的自信與喜悅。
不輸全盛時代的風光,如履薄冰行過一甲子的合勝堂毫無凋落頹圯之感,現在在李興順手上,開啟歷史商行與影劇合作的創意巧思,成了大稻埕文藝復興運動最傑出的典範,並帶動大稻埕文創商行及特色店家進駐,也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假日會選擇到這裡走走,替老城區注入了一股截然不同的新風貌,所謂的歷久彌新,不就是該如此?


合勝堂 電話:02-2553-5615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44、146號 時間:10: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