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吃義大利麵的人,肯定對「Al dente」這個字不陌生。此字是義大利文,語源來自於「to the tooth」,所以想必跟牙齒有點關係。Al dente是一個烹飪用語,意指有嚼勁,台灣人的普遍說法是「彈牙」,雖然也可以用在其他食材上,但現今多半是用來說義大利麵或是燉飯,煮到麵心或米心稍硬的程度,也是義大利麵好吃的關鍵。

很多人都以為義大利麵源於中國,甚至連義大利人都相信,他們每天吃的美味麵條是馬可波羅在13世紀末,在結束一趟東方旅行後所帶回來的。不過經過歷史學家考究後,發現早在希臘羅馬時期,義大利人就會將磨碎小麥和蔬菜汁混在一起後炸熟來吃,接著,14世紀,我們熟知的細長麵條誕生;15世紀,各種造型的義大利麵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問世,如通心粉。有趣的是,對於台灣人來說偏硬的義大利麵,其實歷史並不長。17世紀之前,義大利流行長時間烹煮義大利麵,從半小時到兩個小時不等,一直到19世紀,拿坡里人才縮短了煮麵時間,而Al dente,這種九分熟的彈牙說法,則是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

台灣人或許是全世界對於飲食最講究的一群。點杯飲料,糖度跟冰塊都可以隨意調整,多數飯館也有加辣的服務,你若是臉皮厚一點,要多放些什麼少放點什麼,店家多半也會應允。這種有趣的飲食文化,因此造就許多國族料理的「台灣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義大利麵。以主食來說,台灣人不太有Al dente的概念,要嘛全熟,要嘛不熟,哪有什麼麵心略生的九分熟?因此在義大利麵剛流行到台灣時,隨即經歷了一番挑戰,配料豐富,醬汁多變的義大利麵是台灣人所喜愛的,但慣吃柔軟麵條的人,總會另外交代要「煮熟一點」。

跟台灣人用一般麵粉為主料的麵食不同,乾燥義大利麵是以杜蘭小麥製成,杜蘭小麥是所有小麥品種中最硬的,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質、高筋度等特點,由杜蘭小麥製成的義大利麵體呈黃色,耐煮、口感好。1967年,義大利甚至立法,明定杜蘭小麥粉為市售乾燥麵條的唯一原料,因要確保義大利麵的品質與營養。

結果來到台灣,特色竟成了罪過,再怎麼耐煮,在大火長時間強滾下麵味盡失、軟爛無味,每每吃到這種義大利麵,我都會感到悵然若失,幸好這幾年追求飲食本真性(authenticity)的意識抬頭,懂得吃的人越來越多,在廚師面前指手畫腳要求客製化,也被視為一種不得體也不尊重的行為,終如懸崖勒馬,Al dente2050年前,或許都還吃得到。

為什麼說2050年呢?因為這年我們可能就要跟Al dente的義大利麵告別。因為溫室效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比例年年攀高,日益上升的二氧化碳濃度對小麥的影響並不在產量上,而是會讓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降低,而義大利麵的美妙彈力,便來自杜蘭小麥粉裡的穀蛋白,也就是說,若人類接下來無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未來的義大利麵,將越來越不Q彈,最快在2050年,Al dente將成為歷史名詞。想到這,不免哀傷,還有30多年,多吃一次是一次吧!

IMG_7529
吃到過熟的義大利麵,醬汁與主料再好都難以挽救。
IMG_7528
不只是義大利麵,燉飯也不宜煮到全熟,米心略生帶點嚼感,反而能咀嚼出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