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咖哩放一晚,會變美味。
一人傳虛,百人傳實,但這個說法其實很難被證明,咖哩本來就很好吃了,說不定只是從95分進步到98分而已。不過剛煮好的咖哩卻不能馬上吃,滿室濃香,饞蟲將以等比級數來繁殖,然後竟然還得等一晚?計算進味蕾的渴盼與胃囊的悸動,過了今晚,美味值急遽擴張,鍋中還坍縮出一個奇異點,在這裡,毫無節制秩序,誰能抗拒咖哩的吸引力?
最近做咖哩,更常做那種看不到大塊料的碎咖哩,理由出於現實。家中人丁寥弱,往往煮一鍋咖哩,都得吃三天,吃不完的打真空送冷凍冰存,但凍過的咖哩容易油水分離,味道雖未裂解,但散若稀泥、汁水橫溢,看了就沒食慾。
於是我自創了碎咖哩,這種作法是利用蔬菜泥黏聚油水,提升稠度,也因而可減少咖哩塊的放量,冰凍過質感還不易變。作法其實也近乎無異,只是把本來切成塊的洋蔥跟紅蘿蔔,改用調理機打成碎而已。
做咖哩如黑洞生成,一夜過後,香料氣息極度變奏,蔬果芬芳無限壓縮,重力場已形成,萬物被吸入核心,任何東西,甚至光,都逃脫不了咖哩的黑洞,一根湯匙大口扒飯,吞噬放蕩與不羈,食慾蒸發之後,化作永恆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