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是愛下廚,但總有懶惰苟且的時候,這時若想欲蓋彌彰欺騙味蕾,那就使用已發酵的材料來入菜,可省不少調味手續。微生物有魔法,能讓尖銳化為柔和、苦澀轉作甘馥,豆腐發酵後,變成豆腐乳,炒高麗菜、做醬汁皆宜,黃豆發酵後是芳香悠長的味噌,煮湯燉肉都好吃,當然還有我總是常備於冰箱的辛奇(Kimchi,舊譯:韓國泡菜),熬湯、炒飯,甚至做為開胃小菜,餐桌上有辛奇,增色可不止一點點。
我一直想自己做辛奇,因為外頭賣得實在太貴,品質亦參差不齊。買韓國進口的比較不會踩雷,但實在價昂,一小罐不到半斤,便要數百元,台灣品牌是便宜一點,但不是太甜就是太酸,口味沒有深度,層次亦不足,不如不吃。
在動手做前,我上網找了不下數十個韓國道地配方,理出頭緒後,也看了幾個Youtube教程,發現其實做法不難,但材料繁複,避免疏漏,我還找一天到有韓國街之稱的中和中興街採貨,基本上,除了生鮮食材,所有材料都可以在這裡買齊,以下為我這次製作的材料表,約可製作3公斤的辛奇:
蔬菜部分:
大小適中的大白菜,2顆(單顆約1公斤)
紅蘿蔔,1條(約200公克)
白蘿蔔,100公克
青蔥:100公克
韭菜:100公克
醃料部分:
洋蔥,1顆
蒜仁,20瓣
薑,1小塊(約10公克)
韓式粗粒辣椒粉,1.5杯
韓式細辣椒粉,0.5杯
魚露,0.5杯
韓式蝦醬,0.25杯
糯米粉,2大匙
二砂糖,2大匙
白開水,1.5杯
製作過程需要:
大量的白開水
大量的鹽巴

第一步,洗菜切菜:
- 大白菜把外頭比較殘破軟爛的葉子剝除,縱切成四等份。
- 紅蘿蔔跟白蘿蔔去皮,切成火柴棒的細條。
- 洋蔥、薑去皮,跟蒜仁一起打成泥狀。
- 青蔥切成碎,韭菜切成約3公分長的段狀。




第二步,抹鹽:
- 紅蘿蔔絲跟白蘿蔔絲加入約2大匙的食鹽,抓拌出水,感覺到蔬菜軟化後,用生飲水反覆沖水洗淨去除鹽味,水份瀝乾後備用。
- 灑鹽在每片大白菜葉間撒鹽,厚的枝梗處多撒一點,薄的菜葉處少撒一點,途中盡可能大力搓揉,但千萬不要把梗葉弄破,放置約1個小時後擠出鹽水,再用大量的生飲水將鹽水沖洗乾淨,最後一定要擰乾。


第三步,製作醃漬米糊:
- 糯米粉、二砂糖加水調溶,用小火煮成很濃稠的米糊,稍微放涼。
- 將蔬菜泥、2種辣椒粉、蔥花、韭菜、紅白蘿蔔絲、魚露、蝦醬加到米糊中,拌勻即可。


第四步,抹醃:
- 把醃料抹在白菜的每片葉片間,同樣是厚的枝梗處多一點,薄的菜葉處少一點。
- 放入密封袋中,擠掉空氣後包緊,放在冰箱內約一週,然後每天打開一下,除了確認狀況外,也可以釋放二氧化碳,吃吃看有點發酸就可以了。





以下為心得分享:
- 準備一個大臉盆,還有吃手扒雞的那種手套,會讓製作過程順利很多。
- 抹在蔬菜上的鹽巴一定要洗乾淨,不然會太鹹。
- 有些食譜會說放在室溫發酵,但我覺得一開始就放在冰箱緩慢地發酵比較好,一方便比較衛生,二來也不會發酵過頭。
- 醃漬米糊有可能會剩,我會拿來醃其他蔬菜,像是白蘿蔔、馬鈴薯等等。如果有生食級的海鮮,也可以嘗試看看,但最好在一週內吃完。
- 醃漬過程中最好使用那種有夾鏈的保鮮袋,才方便時時確認狀況。
- 一般來說,冰在冰箱內三天左右會開始產生酸味,喜歡清爽口感時這時候就能吃了。
- 粗粒辣椒粉比較香,細辣椒粉比較辣,我自己喜歡辣一點,所以以3:1比例來混合,如果不敢吃太辣的,可以全部都放粗粒辣椒粉。



素食者可略過蝦醬、魚露,另外二砂可改成黑糖更優質,台灣氣溫和韓國不同,製作完成是直接放冷藏才正確。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