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共用一名的例子不算常有,稍想,腦中只浮現雞腰。食材中的腰,通常指的是腎,所以雞腰應該是雞腎,事實上,雞腰指的是雞睪丸,至於雞腎,有人誤以為是雞胗,不過,雞胗其實是雞的沙囊,真正的雞腎細小又腥,是沒人在吃的。

雞腰一詞共用,純屬訛傳,但有一詞,還真的多方搶用,形意均通,那便是「魚肚」。

最廣為人知的魚肚,是泛指所有魚類的腹肉,例如鮪魚肚,還有台南馳名小吃,虱目魚肚。這個部位的魚肉,肉多而油、油香而潤,潤滑而鮮。

第二種魚肚,是各種海魚魚鰾的乾製品,又稱花膠,最常見的,來自於大黃魚或鱘魚,別看它瑟縮起皺、厚如乾酪,花膠相當金貴,四大海味「鮑參翅肚」中,肚,就是花膠。花膠為乾貨,須經長時間煨煮才能入口,做工繁複,往往所費不貲,但花膠實在不算美味,虛無空洞,軟爛無味,吃花膠,多是在吃一個虛晃的餐桌神話。

最後一種魚肚,最直白,是魚的胃囊。

就算是什麼都吃的台灣人,餐桌上魚胃也屬罕見,從未在大小餐館的菜單上看到過魚胃料理。以尺寸來分,小型魚胃,來自石斑或鱸魚,大一點的,取自旗魚或鮪魚。

前些日子,我得了塊魚肚,贈與之人不求甚解,只說是「魚肚」,送到我手上前,內心盤算,是魚腹肉最好,不然花膠也佳,可別是魚胃,魚胃就棘手了。結果,莫非定律作祟,紅通通的,剪開袋子,血淋淋地黏乎滑出,八九不離十了,果真,得到的答案:「這是龍膽石斑的胃!」。

龍膽石斑肚,如何料理可難倒我了,沖水退冰後,腥臭襲來,先將裡外刷洗,白膜剝除,煮了鍋擱了薑片、香葉、胡椒、料酒的香料水。這魚肚本來形狀詭譎如胎盤,汆燙緊縮後,終於有點食物的樣子,腥味也少了大半。

放涼後,切成細絲,韌而脆,如豬耳。詢問估狗大神下一步,網路上經驗分享,這種魚肚,腥氣是滲入肌理的,所以最好重口調味,酸辣、油爆、鹽酥、魚香、五味都好,或是加檸檬,做成泰式涼拌也可。但無論吃冷吃熱,大量的蔥薑蒜是必要的,一來去腥解羶,二來賦香增色。

旺火烈炒,這龍膽石斑胃被我拿來當豬肚做,炒出來還算漂亮,香氣也足,但吃在嘴裡有點費勁,咀嚼之際,還能聽到喀吱喀吱的聲音。只是咬著咬著,發現這魚肚跟調料,簡直貌合神離互不轇轕,即使下點薄芡收攏黏合,也未起作用,咬到最後,像在嚼橡皮,老韌粗礪,渙散失魂,食不知味。

冷凍庫中還有一顆,我看著它,心想,也許這乾坤之袋珍稀罕見,但凡夫俗子如我,沒有吐納天地的野心,寧可做隻井底之蛙,熟軟月光,抬頭就見天堂。

退冰後的龍膽石斑魚肚,約巴掌大,血溶溶的,帶有腥氣。
燒一鍋香料水,所有動物性蛋白質需要飛水,都得這麼做。裡頭有胡椒、香葉、薑片跟料酒。
燙過的龍膽石斑魚肚,有點像肝連肉。
切絲備用,若用不完,這個階段可以放進冷凍庫,三五個月內吃完都不是問題。
魚肚腥氣難解,用蔥薑蒜辣椒爆香,調味汁中有醬油、米酒、白醋、辣椒油,我甚至還放了一點Taba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