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要吃,吃好一點。」

這句話我從小就聽我媽說,她覺得什麼都可以省,但在餐桌上省不得,也沒必要。

天氣冷的時候,通常就會想要喝湯,我一直是清湯派,比起濃稠的海鮮羹或是混濁的佛跳牆,我更偏愛魷魚螺肉蒜這種樸素的湯一點,所以家中幾乎隨時都會備著魷魚跟螺肉罐頭,想吃就能煮。

魷魚螺肉蒜或許是多數台灣人最能直覺想到的酒家菜。戰後,北投一帶酒家林立,這道備料簡單又可以快速做出的湯品,溫潤柔和還有解酒神效,就此成為酒家菜的代表,你沒吃過,大概也聽過。

因為它簡單,在家做的魷魚螺肉蒜幾乎可完全不失真走味,好像也沒有什麼訣竅撇步。魷魚喜歡軟嫩口感的,可提早一天泡發,直接用乾貨入鍋也可,但就得煮更久,也會比較堅韌。其餘配料就容易了,螺肉罐頭含汁倒入,擱筍塊、放幾朵泡開的香菇,想更豐富的也可加小排,但我擔心肉味喧賓奪主,通常不放。

至於蒜苗,這時候的蒜苗鮮綠甜馨,所以我會分開下,蒜白同煨,蒜青則在關火後再下,這樣做,甜味有了,顏色也留著了。最後的調味,薑絲、米酒、鹽巴,輕攏慢拈就好,畢竟有魷魚跟螺肉就夠香。

自己吃,真的可以吃好一點,按了一下計算機,這鍋家常版魷魚螺肉蒜,光是食材就花了將近500元。但在這種讓人很想去死的天氣,500元就能拯救靈魂,倒也不算太貴。

為求豐盛,也可再放排骨酥或鵪鶉蛋,但我希望保持湯色清爽,今天就這樣就好,已經非常好吃。
除了蒜苗,其餘食材不是罐頭、就是乾貨,連筍我都買真空包裝,煮熟的沙拉筍。不過絲毫不減美味,魷魚螺肉蒜可說與煙花女義大利麵有同一個形成脈絡。牡丹花下,別浪費時間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