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筍相見恨晚,是到這幾年,我才鼓起勇氣親手料理它。這麼說不是沒來由,筍生性桀驁,還帶硬殼,光第一刀要怎麼下就大傷腦筋,加上筍種眾多,各有個性,我懶得深究,也不懂得挑,筍子就這麼被我冷凍冰藏,幾年從未買過,也沒煮過。

開始烹筍,始於固守荷包。熱炒或黑白切店,有道「沙拉涼筍」,這道名菜組成簡單,僅筍跟美乃滋,但索價不貲,一小碟就要破百。後來才知,沙拉涼筍所用之綠竹筍,比其他筍種更嬌貴,一年僅夏季產,一離土,就開始出青,接著「紫杉氰醣苷」愈來愈多,漸漸有了苦味,纖維老化,甜度及口感都受影響。所以要將沙拉涼筍做得好,得跟時間賽跑,如此難搞,身價自然水漲船高。

後來我嘗試自己做,那時不懂筍況,隨便用了量販店賣的調理筍,去殼筍肉瑟縮在真空包中,顏色死白,看來靈魂已散。一吃果然,空洞寡淡,清靈盡失,這樣子是無法做沙拉涼筍了,只好全切成絲,拿來滾酸辣湯。

看來無論食品科技如何日新月異,筍香總是難留,要吃到最好吃的筍,得現挖現吃。此說並不誇張,筍子一冒出土,吹了風曬了太陽就會變綠,也會變苦,因此筍農通常在天未亮就上山挖筍,所以我們最好也在筍子剛到市場就買下它。選筍也有學問,要挑尚未出青且筍身彎翹像金蓮小腳的,且筍顏易老,記得立刻返家烹煮,唯有如此,才能吃到如水梨般,多汁甘甜、清麗爽脆的筍。

筍雖四季皆有,但還是以初夏的綠竹筍跟麻竹筍產量最大,綠竹筍較小,纖維少水分多,涼拌最佳;麻竹筍個頭大多了,筍尖細緻,清炒涼拌皆可;筍身厚實,煲湯、熬粥、燉煮都好。這幾日台北迎來苦夏,白日動輒超過35度,筍性涼寒,清燥熱,除煩渴,夏日吃筍,爽胃潤腸還可降火氣。另外,據說筍子對肺熱咳嗽還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在這風聲鶴唳的時候,我不免也「寧可信其有」。

今天買來一支碩大的麻竹筍,一分為二,上半部冰著明天用來炒,沈甸甸的下半身全拿來煮粥。我用的材料相當簡單,筍絲為首,避免喧賓奪主,只放少量的肉絲跟香菇增香,除此之外,只有蔥蒜而已。煮筍粥最忌調味與顏色過重,所以千萬別放醬油,肉絲我也只用米酒跟少許鹽巴醃過。我的作法是先將香菇、蔥白、大蒜、肉絲炒過,不要炒上色,軟化就行,接著放筍、置米、倒高湯,慢煮即可。對了,若求速成,高湯可用湯塊,但我是用香菇蒂、筍殼跟較老韌的筍肉去熬半小時,這麼做香氣更足。

長夏漫漫,米香溫潤瑩澤,筍香曖曖內含,沒放半顆糖,卻有無盡甘甜。世界或許讓人氣餒,不過筍子已冒出頭,相信不久後,我們也會撥雲見日,得以從厭膩的日子中解脫。

IMG_2318
筍殼生長緊密,呈褐色或金黃色,絨毛完整,都是好吃筍子的挑選關鍵。
IMG_2319
烹筍粥不要貪心,只要筍子新鮮,簡單就會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