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偏好,是前世帶來而非後天養成的,這論點,我在皇帝豆上得到見證。
我爸土生南投人,我媽來自嘉義漁港,一山一海,飲食習慣本就迥異,不知有無經過磨合,但餐桌上有鮮筍、醃菜,也有紅蟳、生蚵,就是不見豆類。自有印象以來,家裡會出現的豆子,是月眉般的荷蘭豆或甜豆,但這兩者其實是在吃它們的豆莢,唯一食豆粒的,只有去北港拜拜時,買來當零食吃的整袋蠶豆。
雖不吃豆,但豆腐倒吃不少,所以應非討厭豆味。那豆子究竟是何處不堪,始終進不了林家大門?我讀國小時的某個週六午後,當時還沒週休二日,禮拜六要上半天課,下課後,我媽帶我去街上一家素食自助餐打包便當回家吃,這家的螢光咖哩不擱馬鈴薯,我舀了一勺,我媽瞥了一眼,說「彼你袂愛呷」。我不知道皇帝豆是什麼,不過輪廓弧度頗為討喜,便將錯就錯。
這是我第一次與皇帝豆相遇,不只不討厭,還頗得我心。
與諸多豆類一樣,皇帝豆也是舶來品。皇帝豆源自安地斯山脈,1572年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從現在的秘魯帶回原名利馬豆(Lima Bean)的皇帝豆,之所以叫利馬豆,是因為當時西班牙人從秘魯的利馬港出海。這批利馬豆,便隨著西班牙人擴大遠東版圖,在17世紀中葉時來到台灣。
歐洲人將美洲大陸的各種物產帶回家鄉,但因為利馬豆不如玉米、蕃薯、馬鈴薯等易於栽種,澱粉含量相較下也遜色不少,所以利馬豆並未成為第一批引入遠東地區的作物。反倒是蕃薯、馬鈴薯於明朝時傳入中國,還拯救了幾次大饑荒,而利馬豆則要等到了19世紀時,才傳進日本與中國,直到今天,日本人還以「Lima」為音源,稱呼皇帝豆為「ライマメ」。那皇帝豆之名何時出現?據說因為這種豆子個頭極大,是豆中之王,傳入中國時便稱它皇帝豆。
關於皇帝豆,還有一個鄉野傳說:現今台南地區,有在潤餅中包皇帝豆的食俗,說是因為當年鄭成功以台灣為反清復明根據地時,將皇帝豆包入餅內,意思是要把「清朝皇帝」吃下肚。這故事說來熱血激昂,但細想便有破綻,鄭成功是在1661年來到台灣的,此時中國還未見皇帝豆。也就是說,除非皇帝豆之名為鄭成功所取,要不就是鄭氏有預言神力,知曉這瑩綠豆仁在兩百年後會有皇帝命,否則應是胡亂瞎湊、張冠李戴。
我媽嫌棄所有豆類,說它們口感粗硬,吃來韌澀宛如嚼臘,但這可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大大輕忽皇帝豆的可塑性。
皇帝豆名諱氣派,但卻有副庶民靈魂,幾乎適用於各種烹飪法,極為隨和。皇帝豆含有毒的植物凝聚素,建議先焯水去毒,之後與蝦仁或肉片同炒,清芬玉綠的,最為素洌怡人。另外也可煲湯,小排最搭,再放點玉米,可襯托出皇帝豆的甘甜滑潤。還有,皇帝豆可取代馬鈴薯,如燉咖哩、烹羅宋湯。我還會拿來炒義大利麵、搗成豆泥抹在墨西哥捲餅中、炸來當下酒零嘴、丟進味噌湯或冬蔭功…濃淡葷素不拘一格,隨便做都好吃,這皇帝當的真親民,一點距離感都沒有。
只是皇帝豆雖好,也不宜狂吃,尤其在腸胃不適時,更得忍口。皇帝豆豆身外那層薄膜,纖維質含量特高,得細嚼慢嚥,否則難以消化,加上飽含澱粉,吃多容易脹氣。我有次貪嘴,把皇帝豆水煮後只灑點胡椒鹽,一大碗捧著吃,當晚腹痛不止,肚子膨脹如水蛙,待排氣後才好些。
小腎般的精巧可人,蟬衣下藏著豐滿鼓脹,微甜而帶清香,秀逸兼具滑潤。多次,我孤身一人,讚詠著皇帝豆的好,扼腕怎麼沒人分享。不過其實勉強不來,很多事情講也講不清,感知只要真實,便能斬斷基因溶解血緣。在這場妄想當皇帝的春秋大夢中,我只好獨自細品慢嘆,咀嚼出只有自己才懂的情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