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可用淒風苦雨來形容,從被趕出紫禁城後,這個曾經掌握江山龍壁的天子變得脆弱敏感,他覺得周圍所有人都在算計、欺騙他,能走進內心得他信任的人並不多,除了老師莊士敦跟弟弟溥傑外,唯一能讓溥儀敞開心房的,大概只剩身邊這個台灣出身的御醫黃子正了。
1931年,野心勃勃的大日本帝國發動九一八事變控制滿洲後,結合部分清朝宗室以及漢人將領勢力,建立了滿洲國(史稱偽滿洲國)。為了讓政權名正言順,日本人急著找一個「君主」來統治,而才剛因為祖宗陵寢被盜,對國民政府有諸多怨懟的溥儀,決意投靠日本,兩方在各懷鬼胎的心思下合作,溥儀就這麼成了滿洲國皇帝。




溥儀雖貴為滿洲國康德皇帝,但實際上所有重大決定都要得到日本關東軍的批准才可以實行,皇帝只是個象徵性的頭銜。其實這些事情溥儀自己也很清楚,他也全然不信任日本人,這點從挑選御醫上,便可窺探雙方的軟性對峙。
當時溥儀已經有一個中醫御醫了,尚缺一名西醫,但溥儀不相信日本人,日本人又不讓他找中國人,最終,由於台灣為日本殖民地,出身台灣的黃子正正好可解決彼此矛盾,因而雀屏中選,這御醫黃子正一當就是13年,他在答應之初肯定沒想到,此番決定將完全改變他的下半輩子。

1901年黃子正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受到父親黃煙篆同為醫師之啟蒙,他選擇就讀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與堂弟黃樹奎到上海開設醫院,不料沒多久,醫院就毀於砲火。而跟滿洲國外交總長謝介石為舊識的黃煙篆,覺得在滿洲國當醫生福利跟待遇都比較好,就引薦兒子進入滿洲國,黃子正先在滿洲國首都新京(今長春市)開設醫院,後得日本關東軍同意,他便正式成為溥儀的御醫。
一開始,御醫只是兼著做的,但因為擔心黃子正將其他病人的病菌傳染給溥儀,每次他進入皇宮都得耗費不少功夫消毒,加上到皇宮看病很花時間,每天早上去、下午返,可能晚上又得再去,而且黃子正不只診治溥儀,他還得負責溥儀的後宮,工作量相當繁重,隔沒多久,黃子正就專任御醫,不再對外看診了。

無論哪個時代,宮闈祕事永遠是小老百姓最愛聊的話題,不過黃子正的妻子黃洪瓊音曾透露,黃子正在家時幾乎不談宮裡事情,唯一聽到的八卦,是「皇后婉容愛抽鴉片,身體非常不好。」其餘祕密黃子正總是絕口不提,作為一個御醫,他不只醫術高明,同時也恪守尊卑禮節,這或許也是溥儀相當信任黃子正的原因。
一國之君的尊嚴使然,加上天生性格彆扭,溥儀不太懂如何表達內心的脆弱無奈,但溥儀有次對黃子正說:「你跟我跟得不是時候,現在如果是在北京,你就不只這樣了」。言下之意,除了表示對黃子正的肯定與信賴外,也對自己被趕下龍椅、被逐出紫禁城的國仇家恨,透露出一絲悵然哀傷。
1945年,二戰進入尾聲,蘇聯對日本發動攻擊,蘇聯軍強勢戰力,逼迫日方在東北的軍事力量繳械投降,這也等同宣告成立14年的滿洲國滅亡。在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後,溥儀又開始了逃難生活,同行的還有他的弟弟溥傑,御醫黃子正也在其中。

一行人計畫從瀋陽搭乘飛機逃到日本東京,但飛機還沒起飛,所有人就被蘇聯軍方逮捕。黃子正跟溥儀因而淪為戰犯,他們先被送到距離中國邊境300公里的赤塔,後來又被移到距離黑龍江只有20公里的伯力,直到5年後,他們被送回中國,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黃子正又囚了7年才獲釋,只比溥儀早了2年。這個時候黃子正已經56歲了,妻子與三個兒女早在當年就逃到台灣,他雖重獲自由但無家可歸,最終他被轉送到瀋陽郊外的鐵嶺醫院,他在那裡養病,也會幫當地犯人看病,但不到2年就病逝了。

台大心理系榮譽教授黃光國是黃子正的小兒子,黃子正被蘇聯抓走時,他還在母親腹中。對於這個從未見過面的父親,黃光國在過往訪談中曾經談到,父親被擄後,只有初期收到一張從西伯利亞寄來的明信片,上頭簡短寫著「我很平安,一切無事」,之後就再也沒有父親消息。
在威權時代,黃家不敢張揚父親與「漢奸」溥儀之間的關係,要追查黃子正下落更加困難,一直要到1986年,黃光國才在人類學學者吳燕和口中探聽到,父親早就在1959年過世的消息。至於黃子正為何要如此死心塌地跟著溥儀,而不是與家人一同逃回台灣?對此,黃光國認為「被皇帝欽點」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外,當時黃子正知日本敗象已露,滿洲國撐不了多久,到東京還比較安全,從他還跟妻子約定要在東京展開新生活這點來看,黃子正並未料到,他這一去,等著他的是12年的囚禁歲月。
黃子正一生年表
1901年 | 出生於台北大稻埕 | |
1932年 | 31歲 | 進入滿洲國宮內府,成為溥儀的私人御醫 |
1945年 | 44歲 | 被蘇聯紅軍虜獲,關押於蘇聯,同年長子黃光國出生 |
1950年 | 49歲 | 被送往中國撫順戰犯管理所繼續監禁 |
1957年 | 56歲 | 獲釋 |
1959年 | 58歲 | 病逝於遼寧鐵嶺 |
大稻埕的每間老宅,都有千絲萬縷的故事。當年黃子正的先祖從泉州渡海來台,很快便因經商致富,黃家於是成為大稻埕傳奇故事的其中一個篇章。這座與街坊鄰居相同,有著傳統三進式結構的宅邸,主要由紅磚堆砌而成,看來雖歷久而彌新。
其實黃子正的子女們在開枝散葉後,接連搬出老家,黃宅也曾荒廢好一陣子,之後有企業家把整棟老屋買下,用漆上與木頭同色的鋼柱扎實頂住垂垂老矣的屋頂,破敗腐朽的地方也盡量修舊如舊,因此就算經歷過了大改造,黃宅看起來倒是沒有違和感,跟100年前好像一個樣。
2016年12月,黃宅重新開幕,還有個極富詩意的新名字「綻堂蒔光」。綻堂蒔光利用了大稻埕街屋獨有的三進式作空間規畫,第一進販售藝術生活用品,第二進是茶藝間,最後一進,則是藝術展場,提供給新銳藝術家展出自身創作。或許是因老屋流淌著一種特有的人情暖意,在這裡看展,多了一份油然而生的親切隨和。
走上略顯陡峭的樓梯,2樓是可讓人久坐的咖啡廳,面對著市街的開闊窗子,引入自然且柔和的天光,一旁放有古老的化妝台、洗臉盆與點心籃,似乎刻意要把人拉進時光隧道般,透顯出古今交錯的懷舊氣氛。而綻堂蒔光畢竟還是帶點教育的使命感的,在2樓牆面低處,在裝修後還特意保留原始樣貌,這裡可以看到閩南特有的磚雕工藝,就算在老屋最多的大稻埕也是相當少見。



綻堂蒔光(黃子正故居) 時間:10:00~18:00,周一休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3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