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白崇禧這號人物,至少在我過去30年的人生中,白崇禧這個名字,就像浮雲一樣,對他的印象,就只有他是白先勇的父親,而他做過什麼,當過什麼,倒是一知半解。因為工作的關係,今年春天我開始研究起白崇禧,還拜訪他在六張犁的家墓。
若把白家墓園當成墳墓,當然陰森可怕,但若從文化的角度,白家墓園或許是台北結構最完整的回族墓園,相當值得深究。暮春時分,剛下過一場春雨,午後的六張犁公墓罩上一層如絲的薄霧,空氣帶有一點冷冽。我從山下往山頭望,很快就發現位在制高點的白家墓園,徒步走過爬滿青苔的石階,花了一番心力,才來到墓園的牌樓前。
在聊公墓前,先讓大家認識一下白崇禧。
出身廣西的白崇禧,是軍閥時期桂系的核心人物,他從家鄉桂林發跡,北伐、抗日到國共內戰,戰果逐步累積,日軍稱他為「兵法之神」,最終還擔任了中國民國首任國防部長。
回首看白崇禧,與台灣人最為相關的,是他在二二八事件中,一肩擔起「止痛療傷」的重任。當年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的陳儀因血腥鎮壓,導致社會抗爭四起,而那時候被派來台灣收拾殘局的就是白崇禧。白崇禧一到台灣,就宣告幾道重要命令,包含禁止濫殺、寬大處理、尊重法紀、恢復秩序等,白先勇就曾在受訪中提到,在父親的告別式,曾有不少當年死裡逃生的民眾特意前來悼念。
白崇禧看似風光一生,卻因為與蔣介石間的矛盾,讓他的晚年過得不算光榮。白崇禧曾為了扶持同為桂系的李宗仁,而導致蔣介石的下野;國民政府來台後,蔣介石雖知白崇禧是可用之人,但又忌憚他的才能。諸多猜忌,最後導致兩人分道揚鑣,白崇禧在台灣的每一天都被嚴格監視,他也因此幾乎足不出戶。
白先勇認為,蔣介石與父親的關係相當複雜,很難單論是好還是不好。他說:「別人看到蔣先生都怕得不敢說話,我父親則是該講什麼就講什麼,有時候根本不顧他的顏面。」從白先勇這段話,就知道白崇禧總是剛正不阿,直言不諱。這樣的個性也許吃虧,但在他73年的人生中從未妥協於權勢,兩袖清風,是在那個紛亂時代中少見的清流模範。


白家墓園的全名是白榕蔭堂墓園,由於是白崇禧和夫人馬佩璋都是穆斯林,因此在安眠之地也全以伊斯蘭規制打造。從入口處牌坊尖端的新月造型圖騰,再到邦克樓、清真寺、宣禮塔等元素,處處充滿濃厚回教氛圍,仔細觀察,也能發現回族特有的喪葬習俗,像是實行土葬且不用棺槨,歸真入土後直接以無底石棺覆蓋,所以不見墳頭,與我們熟知的閩南式墓地型態有極大的差異。
墓園內綠蔭蔓草,靜謐莊嚴,由於位處制高點上,前是公館與木柵商圈,後頭則有群山環抱,曾有傳言,由於白崇禧一生從未到過麥加朝聖,因此特別將家族墓園正對聖城方向,不過實地走訪後發現,白榕蔭堂墓園為坐北朝南,既不面向麥加也不朝向家鄉桂林,反而是正對車水馬龍的台北,便有人猜想,或許在白崇禧心中最在乎的,反而是這個陪伴他走完人生路的蕞爾小島吧!
白崇禧的家族墓園,也可能是全六張犁位置最高、面積最大的墓地。不過諷刺的是,離這座輝煌的墓地不遠處,就是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亂葬崗,殘破的墓碑濕冷地插在土堆上,在那個時代,政治立場可以決定很多事情,包含死後的安家處也是。








白榕蔭堂墓園 交通:捷運六張犁站下車,往崇德街方向步行約10分鐘即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