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不停的仲春三月,濕漉漉的台北城沒有浪漫,只有水霧沆瀣一氣,就連有稜有角的台北101,也被暈染的漫漶不清,傘上雨珠抖也抖不完。沒有一個地方比連下多天雨的台北還惹人討厭,總覺得全身爬滿苔蘚般濕黏,靈魂也被這些惹人憊賴的煩心事給抽乾殆盡。

連日大雨讓關節生鏽,發出嘎嘎的遲滯聲,唯一的潤滑劑只能寄託於食物。雨天似乎特別扣緊食慾,人人都有在雨天特別想吃的東西,最常見的是湯水類,泡麵、肉羹、麻辣鍋,以前我也酷愛在雨天吃這些重口味的食物,只是當下雖立刻過癮,但當刺激過了,鹽巴與味精接連反噬,口腔內黏滯酸澀,一點都不輸給外頭的疾風苦雨般折騰。

後來我在雨天食慾大增,便懂得挑清雅的東西來吃。燙個芥藍再煮碗麵是一餐,來碗茶泡飯也是解悶療癒。這天雨又不停了,我便約了人去吃淮揚菜,其中的一道「文思豆腐」我思慕多年,過去只聞這道菜的傳奇,但若不親眼所見,文思豆腐終是傳說。

淮揚菜屬江浙菜系下的一支,流行於江蘇省的揚州與淮安一帶,這個地方是中國知名的魚米之鄉,出產的食材種類豐富,品質亦佳,因此淮揚菜自唐以來便馳譽四方,一直到清代因乾隆頻繁遊歷江南,成為帝王欽點的御膳美饌。淮揚菜亮點多,但最大的特色是善刀工與好湯水,而文思豆腐便是集這兩大要角於一身。

若你上網查文思豆腐,會發現敘述這道菜的詞彙禪意多於世故,有人說它寡淡有度,也有人說非凡超俗,的確,現在廣泛流傳關於文思豆腐的傳說還真的與佛有關。文思二字為人名,是乾隆年間揚州西寧寺的一位僧人,據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拜訪,機緣之下品嘗到這道菜餚,因其美味而聖心大悅,便以製作者的法號為菜命名,之後文思豆腐成了宮廷御膳,也為淮揚菜的榮光添上一筆。

文思豆腐材料極為簡單,雖說可加肉絲、金針、筍絲或木耳增色,但行家都知文思豆腐美味的關鍵在於清如水卻滑如蜜,因此還是僅用豆腐就好。文思豆腐的重中之重,便是出神入化的刀工,廚師須將吹彈可破的豆腐,以手工切成細如髮的豆腐絲,還得盡量保持不斷,這樣入碗後才能保持湯色純清,豆腐絲則完整如星光軌跡般清晰。

舀了一碗文思豆腐,只見白線絲絲等寬,飄散在略稠的清雞湯中,一入口既滑嫩鮮美又清香爽口。店家稍稍下了點醋,酸味只到唇邊,卻隱隱搖擺出甘腴芬馥,實在好吃。有人形容文思豆腐像春雨,冷冷霏霏的下在碗中,我則認為在台北叨叨絮絮的季節,一碗文思豆腐具有溫熱心緒的神效,凌厲的眼神柔頓了、繃緊的肌肉鬆緩了,果然還是清淡點好,食物與靈魂都是。

冶春茶社

地址: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138號11樓(晶華城)
電話:02-37621097
時間:11:00~14:00 15: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