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主祀釋迦摩尼或觀世音菩薩的佛寺不同,日本處處都有的神社,從造物天神、過世天皇、武將、狐狸、招財貓、娃娃甚至是一顆石頭,什麼都有可能居於正殿高位。在日本神道信仰中,「神」不見得要崇高,他們認為的神,比較接近我們認知的「精靈」甚或是「魑魅魍魎」。幾乎沒有典籍與教義的神道教,這些神並不會告訴你未來人生應該怎麼走,而你到神社參拜也不是因為感念祂們的偉大或是推崇祂們的思想。這種看似虛無飄渺的宗教觀,其實反映了日本人內斂、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民族性,他們參拜神社,通常是為了自省。
有一次看小丸子,奶奶將針插在豆腐上,為的是讓平常辛苦工作的針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在大阪天滿宮會固定舉辦針祭,讓生鏽、彎曲、折斷的針,在經過祭拜後長埋土中。祭祀河童、狐狸、石頭、樹木的神社,是人在反省與自然間的關係;祭拜娃娃、針、剪刀,是因為日本人覺得這些東西跟人類相處久了會產生靈魂,自然要感謝祂們過往的奉獻。其實神道教思想跟台灣道教頗為相似,神不一定要多偉大,也不一定要是聖賢,只要是曾經存在,都可能是祭拜的對象。
之所以先提日本的宗教觀,是因為我在上月去了一趟靖國神社。具有大中國史觀的人總認為參拜靖國神社是一種可恥的行為,似乎是在肯定二戰時期軍國主義的行為。而在靖國神社,幾乎沒有觀光客,本來就很遼闊的參道,更是顯得寧靜安詳。
參拜靖國神社就等於祭拜戰犯嗎?首先,靖國神社並不是為了安奉二戰之後戰死亡靈所建。靖國神社濫觴於1869年的幕府末期,明治政府為祭拜戰死者建造的「東京招魂社」,10年後改稱靖國神社。因此不只二戰,像是日俄戰爭、一戰等的戰死英靈也被安奉在這。
如果知道靖國神社的前因後果,就會覺得來這裡參拜不應該被渲染成種族對立。如前段所述,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不是因為認同這些戰死之人生前行為,多半是抱持「反省」與「感念」的心態而去。更何況靖國神社內安奉的兩百多萬的戰死亡魂,超過99.9%都不是戰犯,而是因戰爭戰死、餓死、病死的無辜受難者。這些往生者需要一個地方還祂們公道,因為祂們的死是因為政策還有政治判斷錯誤,而家屬也需要一個地方悼念亡者,不管是誰來這邊參拜,初衷是希望故者能超脫戰爭的苦難,早日歸於平靜,另外就是要好好反省為什麼當初要輕易發動戰爭。
但不能否認的事實是,二戰後被國際法庭宣判為戰犯的,之後的確也列入靖國神社的供養者列。關於這件事,日本國內也曾引發了對立。
二戰後,由同盟國為核心的軍事法庭將戰犯分類,此分類無關嚴重程度,而是依罪責區分成發動戰爭的A級戰犯、濫炸城市違反交戰規則的B級戰犯,還有違反人道的C級戰犯。最終,遠東國際法庭對5000多名舊日本軍人和政府關係者起訴,包括A級戰犯28人,其中 7名死刑,21名有期或無期徒刑,其餘則是在戰爭中虐待戰俘屠殺平民的B、C級戰犯。到 1951年舊金山條約生效時,在日本國內有1503名戰犯,在菲律賓和澳大利亞有557名戰犯在獄中服刑,其餘戰犯在共産圈的中國和蘇聯服刑。
1959年3月,二戰的日本B、C級戰犯陸續列入了靖國神社的供養名單;1978年10月17日,14名A級戰犯接著列入。當然當時有一派聲音是希望將戰犯跟一般英靈分開奉養,但因法律規定不能介入宗教組織而無法實行。
有些將士遺族覺得害自己家庭破滅的元凶是這些A級戰犯,所以對戰犯入祀靖國表達不滿,但也有一些則認為當時軍方高層也是制度和時代的受害者,所以認同A級戰犯合祀。在A級戰犯入祀靖國神社後,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變成極其敏感的話題,也反應出日本國內對於靖國神社的矛盾與衝突。其實將參拜靖國神社與認同戰爭劃上等號,是一種過於跳躍的思考謬誤,沒人希望因為戰爭,造成生靈塗炭死傷慘重,但既然都發生了,靖國神社的存在,是要我們好好反省,並珍視和平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