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年到香港,一下飛機就趕往遠近馳名的蓮香樓吃飲茶,那時已屆下午三點,稱不上熱門時段,不過店內還是人聲鼎沸,電風扇啪啪啪的捲出熱風,一張大圓桌擠了超過原有規劃的容積量,大家肩靠著肩,在這麼擁擠的空間光動筷子就很困難了,竟然還有幾個大叔從容地翻著賽馬報,好整以暇,似乎這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我在兩個大叔中找到縫隙,那張圓桌沒有因為我的介入產生半點變化,一坐下來,年過半百的服務生從後頭澆上熱水,茶杯是滿了,但噴濺出來的大概可以再裝個兩杯,我拿出衛生紙吸乾玻璃轉台上的茶湯,然後又是一陣手忙腳亂,肩頭硬生生撞到鄰人的太陽穴,只好用彆腳的廣東話道歉。我覺得我像一隻誤入槍林彈雨的小白兔,有個老伯看不下去,他用生硬的普通話說:「你坐好!吃什麼跟她點!」然後一雙比老鷹還銳利的眼神射向不遠處推著點心車的歐巴桑。
那次的用餐經驗,換作多數台灣人肯定也不習慣。香港人的服務若在台灣,肯定稱不上服務,頂多算是一種銀貨兩訖的肢體協助,既沒笑臉盈盈,也無貼心周到,不過因為這是在香港,還是最庶民的茶樓,沒人認為有何不妥。這幾年的台灣,服務的本質也逐漸受到檢討,王品集團過往標榜的「顧客永遠是對的」,在千禧世代來臨後面臨挑戰,勞方權益逐步受到重視,那些近似卑微,又硬要服務生吞下不合理對待的狀況漸漸得到舒緩,加上網路爆料文化猖獗,呲牙裂嘴的奧客們,有的得以教化學習收斂,有些雖懷恨在心但至少不敢恣意妄為。
我稱此時為「後王品時代」,卑躬屈膝不再是服務的萬靈丹,這讓餐飲服務人員與顧客之間更加平行,他們能以自己的專業與態度取得客人信賴,且在一個更有尊嚴的環境下工作。不過這段太平歲月又面臨到一個新的危機,那就是可怕的「附加服務」。
附加服務最知名的,絕對是中國企業「海底撈」。海底撈在2015年進軍台灣,比在紅橙橙鍋中翻滾的食材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他們自原生國帶來匠心獨具的創意服務。不管在哪裡吃,海底撈都不算便宜,食材普普,湯頭OK,不過來這吃鍋,重點可不是鍋,排隊時先修修指甲、擦擦皮鞋,入座後先有人表演拉麵、川劇變臉,懶得顧小孩有專人托兒服務,不想弄髒手還有人替你剝蝦。這讓一向被奴役慣的台灣人頓時享受到「當皇帝的感覺」。之後海底撈最為荒唐的「自帶食材」服務,更是讓人傻眼,雖然沒幾天就叫停,不過那種「顧客最大,任你為所欲為」的策略,還真的讓人以為王品復辟了。
服務是一種感知,沒有標準也沒有捷徑,只要讓人感覺到舒服便是好的服務,但這裡的舒服,不止是指顧客,同時還包含了施予服務的人。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廚師拿出他的自信之作,服務人員居中調和,顧客負擔合適的售價,其餘插科打諢、虛偽造作我都覺得十分多餘,不過這也不全然是企業的責任,那些在餵飽自己前先給螢幕吃飯的我們,也該反省淺意識中渴望優越感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