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風和日麗,我們從清邁出發,窗外景致很快就從小城流水轉為原始叢林,經過驛站後,路況更為顛簸,小巴士行駛在蜿蜒如巨蛇般的崎嶇山路,甚至還一度進了緬甸,三個小時過去,終於抵達在歷史課本上才能見到的「異域」。

螢幕快照 2018-05-27 上午2.07.29
唐窩有多遠?大致在清邁正北方約140公里處。有看到紅點上那條白線嗎?就是泰緬邊界。

在聊異域的故事之前,我想先聊聊亞細亞的孤兒。

羅大佑寫過很多讓我心悅誠服的好歌,但沒有比「亞細亞的孤兒」更讓我起雞皮疙瘩。亞細亞的孤兒是羅大佑在1983年《未來的主人翁》的主打歌之一。當年台灣仍在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政府為鞏固政權大興文字獄,所有出版品都須經嚴格審查,稍加敏感輕則被禁,嚴重者可能還會被扣上「反叛」的罪名,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接著我們來看看亞細亞的孤兒的歌詞第一段: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光是「白色的恐懼」這五個字,就足以讓羅大佑吃不完兜著走,不過這首歌卻安然通過檢核,還成為羅大佑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風聲鶴唳的年代,創作者必須大費周章偷渡暗號,就盼同道中人在其中嗅出密碼,像羅大佑這麼直接挑釁國民黨的非常罕見,而且還過關了,這是怎麼辦到的?

打開《未來的主人翁》的歌詞內頁,亞細亞的孤兒在歌名額外下了副標:「致中南半島難民」,對於當時跟中共勢如水火的國民黨政府,這7個字,再加上可歌可泣的歌詞,無疑是最佳反共教材,亞細亞的孤兒就這樣闖關成功。當然,「中南半島難民」只是當時擔任羅大佑助理兼攝影師的杜達雄所設下的障眼法,但至今仍不容忽視的,是泰北難民的淒鬱悲涼。

1949年,當中共在中國建立政權之後,當時有1600名的中華民國國軍由雲南輾轉進入緬北,已落跑到台灣的蔣介石,本來要他們在當地等著「反攻大陸」,還成立了「雲南反共救國軍」。這支軍隊日益壯大,當然被緬甸政府與中共視為眼中釘,1953年,緬甸向聯合國提出控告入侵,國民黨開始進行撤軍,第一次就送了7000多人返台。

剩下來的官兵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並改編為「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志願軍這三個字,表示此組織跟中華民國無關。1960年中緬簽署邊界條約後,在解放軍與緬軍聯合進攻下,這批孤軍撤出緬甸轉往泰北,在國際壓力下國民黨進行第二次撤軍,第一、二、四軍4,200人撤到台灣,6,000人到寮國,但第三、五軍沒有撤離,而是留在泰緬邊境,成為泰北孤軍。

就此,泰北孤軍與軍眷正式與中華民國劃清界線,眼看復國遙遙無期,這支軍隊最後統轄權歸於泰國政府,還協助泰國政府清剿泰共。在激戰過程中孤軍死傷慘烈,孤軍用生命換取勝利的奮鬥精神感動泰王蒲美蓬,主動御賜公民權和居留權,進而確定孤軍在泰北以傭軍形式長久駐留之必要。不過由於泰國人無法充分相信這批外籍軍隊,在泰國反對黨要求下,生活圈完全侷限於泰國北部,子弟被要求不可以赴泰國一般鄉鎮或城市求職,僅允留住當地。長達20年宛如難民的日子,甚至還傳出人吃人的驚悚故事。

DSC01740
唐窩(Tham Ngob),泰國北部邊境山區的一個華人村落,行政區屬清邁府查巴甘縣喃蒲。而唐窩客棧就是當年第三軍李文煥將軍的故居。
DSC01751
唐窩客棧內掛滿關於孤軍的故事,一年當中也有開放數月可供住宿。
DSC01709
相較於國民黨政府的不聞不問,泰王蒲美蓬反而是當時泰北孤軍的守護者。在蒲美蓬駕崩之後,孤軍後裔也深表悲痛。
DSC01695
第三軍的部隊和家眷在唐窩落腳,當地留存了軍隊營房、學校、紀念館、忠烈祠等設施。這座忠烈祠十分簡陋,現在已在興建另座更莊嚴的。
DSC01688
斑駁的姓名與軍階,每一個都灌滿了血淚,最終在異域留下微不足道的痕跡。

回不了家鄉,到不了台灣,他們就像被遺棄的孤兒。

我不想過於政治化的討論泰北孤軍,在大時代下,本就很有很多無可奈何。在《異域》一書出版與電影上映後,幾乎被封存於歷史中的泰北孤軍與後裔,終於又再次得到重視。第一代逐漸凋零,第二代開始背負起復興中華的使命感,這群年近70的孤軍後代,多半追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台灣為祖國,總想著有一天,子弟們可以回「祖國」工作,因此開始辦學校,傳授華文教育與儒家思想,社會課上的甚至還是台灣地理,不過當地實在偏僻,不僅師資難覓,校舍更是破舊不堪,在人親土親的情懷下,我不免感到一絲惆悵。

幸好從當地人口中得知,現在的孤軍後裔越過越好。在電影「泰囧」後,清邁成為中國大陸遊客最愛的旅遊勝地,因此懂華語在當地是極大優勢,以泰國最低薪資水平15,000銖來看,擔任華語導遊可賺入將近2倍,甚至3倍的收入。而奉行華文和泰文同軌的雙語教育,現在在當地華校泰裔的學生反而多,泰北也成為除了台灣外,世界上少數仍使用正體教材的地方。

現在,或許是泰北孤軍後裔過得最好的時候,看著忠烈祠內一個個斑駁的軍階與姓名,再多的慘烈都已成過去。據說泰北的星空很美,那些深夜裡的無盡嘆息,終於化作星辰,永遠守護山嶺間,每一個華人子弟。

DSC01429
泰北的華文學校校舍多半簡陋,如石穴般的教育十分悶熱,白板與桌子設備也是陳舊不堪。
DSC01505
宛如台灣60年代的教室,雖破舊但已是當地最好的校舍。
DSC01492
為了抵禦炎熱的氣候,校舍多半通風良好。
DSC01502
難得有外地人來,調皮的學生對著鏡頭比YA。
DSC01479
有趣的是,在泰北依然上著他們不知道何時才會踏上的台灣的歷史與地理課。
DSC01481
雖是雙語並行的教學,但嚴格說應該是在正課後額外補充華語。因此週一到週五晚上,還有週六半天都要上課,十分辛苦。
DSC01678
這片廣大的紅土地未來將建起嶄新校舍,對面的山巒已是緬甸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