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認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兩個相反但互補的力量組成的。凡是陰的必然有相應的陽,如晝夜、男女。有趣的是,中國人的餐桌上,似乎也承接了道家思想與哲學,因此有著明顯的陰陽界線,冷與熱、葷與素、甜與鹹、飯與肉,古老的中國人奉為圭皋,什麼就該是什麼,不該逾矩,也不該僭越。因此恣意混搭的食物要到很後來才出現,不過卻有一種食物例外——餃子。
餃子之所以變成飲食文化中獨自發展的一脈,跟它突破壁壘分明的界線有關。外皮是澱粉,內餡是蔬菜跟肉類,餃子因此一直在主食與副食間游走。在台灣,水餃多半就等於全部,就算餐桌上只有餃子,無肉也無菜也無妨,畢竟一顆餃子裡,什麼都有了。不過在日本,煎餃多半是配菜,配白飯配拉麵都可,直接吃也有,但只能算是正餐外的點心或宵夜。

餃子的普遍定義,是由粉水混合的麵皮包裹以肉菜調和的內餡,再用水煮或油煎而成。關於餃子的歷史眾說紛紜,最早的故事甚至可回朔到「盤古開天」時期,說是要紀念盤古結束了天地沆瀣混沌一氣。而開始有文字記錄,則是在距今1800年前的三國時代,魏國人張揖所著的百科辭典《廣雅》中寫道:「 餛飩,餅也。」南北朝的《顏氏家訓》也提及:「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這可能是目前可追查到包餡麵食的最早起源。
之後,餃子從未在歷史缺席,隨著時代演進,種類變多,餡料也開始講究。《射雕英雄傳》中,黃蓉就靠著千變萬化的餃子,迷住來自北方的洪七公,還因此讓郭靖習得蓋世武功;清《紅樓夢》中,大觀園筵席還有包著蟹肉的餃子,雖被賈母嫌棄油膩,不過仍可一窺當時富貴人家,吃餃子的金雕細琢。

幾百年來,餃子早就跨越了畛域。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包餃子,且除了湯汁滿盈的內餡,多半也包進了情感與鄉愁。講究點的從桿皮就不假他人之手,一般尋常主婦通常也有不斷自學修正的餡料比例,捏餃子的手法也大不相同。
飲食文學家唐魯孫曾寫千字長文談餃子,他活靈活現的描述中國北方包餃子的老媽媽論:『三十晚上包餃子,接財神的時候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包上兩三隻。說是包幾個餃子,可以把小人嘴捏住,可免小人胡說八道,招惹些是是非非出來。』由此可知,餃子除了豬肉與韭黃,多少也是參雜進人情世故與希冀盼望,尤其是一家子一同包餃子,那飽滿的情意比金元寶還難尋。
八方雲集🤫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