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教授給我出了個難題,「你的問題意識在於釐清越南新住民的飲食適應,那你就必須去跟我們解釋,這些人是怎麼從越南味跳到台灣味的?但在這之前,你要先告訴我,什麼是越南味?而什麼又是台灣味?」越南味好辦,透過訪談大概就能建構雛形,但台灣味就困難了。

我本也用訪問的方式,但訪了幾個後發現大家的台灣味都不一樣,這不難理解,畢竟台灣是由多元種族構成,加上生長環境迥異,我說牛肉麵是台菜,但他偏偏認為這是外省料理,台灣味似乎誰說了都算,但也都不算。正當我打算囫圇草率略過這個章節時,指導教授告訴我,「你真的想太多了,走一趟菜市場,看看大家都在吃什麼,這就是台灣味。」

茅塞頓開後,跑了幾個市場,很快就搞定名詞解釋中的大魔王,然而也養成我時不時就到傳統市場晃悠的習慣。不管你來自何方,那裡總有一座菜市場,從天未亮到日頭落,歲歲年年毫不停歇的運轉著。市場不僅是魚肉蛋蔬果的產銷流通處,也是凝聚街坊情的八卦集散地,走一趟市場,還能看出這裡的人都吃什麼長大,靠著菜市場來修讀日常生活地理學,往往是解析出當地慣習與文化的良策,所以才說菜市場的五彩斑斕,就是我們的台味本色。

台灣的菜市場演進與產業發展息息相關,農業時代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市場也以這樣的節奏營運。工商業蓬勃後,白天大家都要上班,難有時間晨起採買,因應的對策是將菜市場的營業時間做更動,這也造就了我們現在稱呼的黃昏市場。黃昏市場非常重要,在連鎖超市廣泛出現前,這裡是唯一可在午後買到新鮮魚肉與蔬果的地方。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勤勞日日動手下廚,於是黃昏市場便開始賣起熟食,這也是黃昏市場最鮮明的特色之一。餐桌上少道菜,就來黃昏市場剁隻雞買盤肉,讓人煩心的節慶飲食,如粽子、湯圓還是潤餅捲,這裡也提早備妥,市場變成了婆婆媽媽的私房小廚,也讓四方好味在此匯聚。

IMG_5333
黃昏市場的出現,讓想買菜的人不用一早晨起趕早市,也讓懶得下廚的婆婆媽媽,有個地方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豐富熟食。(林承彥 攝)

還有哪裡比菜市場更台的?這天來到大員林黃昏市場,用鐵皮圍籬的室內空間,雖說不算絕頂高級,但至少能遮風避雨。下午四點鐘,正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從入口處就人潮洶湧,也讓這的買家與攤商養成快狠準的交易習慣,邊殺魚邊吆喝已是基本,我還看到有個大嬸同時應對三組客人,還能游刃有餘的秤重、包裝、收錢、送客,果然要在市場中打滾,應對得宜與頭腦清晰,缺一不可。

就算是我這種逛過不下百個市場的人,也對眼前豐饒富足的景象感到雀躍不已。本以為會打擾到商家,不敢恣肆拍照,但人情味比菜香還濃的員林市場,只會告訴你:「不買沒關係,但一定要拍好看點。」我也樂得穿梭在攤販間,好好捕捉精彩的市場本色。接著來看看以下照片,是否會引起食慾?傳統市場就是這點好,幾乎什麼都可試吃,好吃再買。所以我能保證,這些美食不僅看來垂涎欲滴,嚐來更是美味絕倫,還是很慶幸生在台灣,有菜市場,滿滿的豐沛熱情與無限的庶民浪漫,總是讓人反覆眷戀。

IMG_5341
說醬色是最美味的顏色,相信不會有人反對。眼前油亮的豬腳、滷蛋跟豆乾,實在太引人垂涎。(林承彥 攝)
IMG_5339
後頭一顆顆肉丸正被下進沸水中,一熟透就被撈至前面販售,還有哪裡的摃丸比這裡更新鮮?(林承彥 攝)
IMG_5335
用超大鋼盆裝著滷味與油飯,是豪邁的市場本色。(林承彥 攝)
IMG_5338
這年頭還自己包粽的人,要嘛不是有錢有閒又萬分講究,就是沒上過黃昏市場。(林承彥 攝)
IMG_5336
只有傳統市場能給出平價又富足的美味。(林承彥 攝)
IMG_5334
晶瑩剔透的愛玉與仙草,十足涼快。(林承彥 攝)
IMG_5332
要在自己家中處理雞鴨實在麻煩,專業代勞經濟實惠,輕鬆就能享得美味,難怪烤雞、燒鴨、滷鵝總是黃昏市場中最受歡迎的攤商。(林承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