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是什麼神?花神、河神,還是山神?多年前我在安親班教書的時候,有個學生問我這個問題,我不假思索回答「花神」,隔天,這個小朋友跑來我辦公桌前興師問罪,「老師!你錯了,洛神是河神!」我先是一陣錯愕,後來才反省當時回答的有點快,洛是水字邊,的確有可能是河神。

查了一下,古老傳說中洛神是上古伏羲氏的女兒,因溺於洛水之中而化做洛神。那曹植所著的《洛神賦》由來又是為何?多數人認為《洛神賦》是他在向甄宓表達愛意,但仔細想想,溫文儒雅的曹植怎敢冒著得罪心胸狹隘的兄長曹丕之風險,寫下動人的詩歌跟嫂嫂告白?故還有另一個的說法。當年曹植被封為鄄城王,他在到任一年後寫下《感鄄賦》,以表對鄄城之情懷。由於過去「鄄」與「甄」通同,後來繼位的曹叡認為《感鄄賦》有同母名之嫌,遂下令改名為《洛神賦》。《洛神賦》曹植究竟為誰而做,至今依然爭論不休,不過還是愛情故事討喜,我們就此有了洛神等於甄宓的美好想像。

台東是全台種植洛神最多的地方,尤以金峰、卑南、池上與太麻里等地最豐。以前沒人要種洛神,這種東西收益不好,四月植株一直要到年尾才能採收,若在七八月開展嫩芽時遇到颱風,還等不到花開,整棵都會被無情的風雨帶走。這幾年洛神的好逐漸受到重視,副產品從本來的蜜餞、果醬,到因其豐沛的植化素,還衍生出不少營養保健食品,不僅台灣人喜歡,也開始外銷日本。至此,溫婉的絕世美人一肩扛起振興農村的重責大任,洛神早已不是河神、也不是花神,而是有堅強意志的鋼鐵戰神。

說洛神為鋼鐵是有道理的,台灣人不太會將花朵入菜,多數花朵經高溫炮烙後,芳香與色澤盡失,僅剩纖維與籽渣,這樣的東西怎麼會好吃?就連長日飄來暖香的桂花,也很難作為主角,頂多就是在甜湯或飲品略獻綿力,畫龍點睛。但洛神可不同了,我們吃的洛神,其實是洛神葵花瓣凋落後的花萼,洛神萼片堅實,不論炙烈曝曬蒸餾淬煉,依舊保持本色,入饌也不會變得虛無飄渺,始終冷冽如鋼、悍韌似鐵,難怪洛神做什麼都好,香色不變,栩然動人。

前日到花東採訪,幾乎每餐飯都有洛神料理,洛神花茶沁心入骨、洛神蜜餞清雅甜脆,不過最讓我激賞的,還是在卑南吃到的洛神燒子排。排骨常以酸甜調味,橙香、檸檬、蜜汁、糖醋都常見,但以洛神燒製,不僅去油解膩,暗霞紅的光澤更使人心神蕩漾。加上洛神耐煮,長時間烹飪花魂灌入肌理,一口咬下甜香瀰漫齒頰,煮透的洛神則像在吃綾羅,片片紅緞包覆舌尖,悅口怡心。

有些人形容洛神是台東的紅寶石,但我總覺得以華貴之物形容十分俗氣,洛神的紅從山腰滲到樹梢,從林間來到餐桌,無論如何料峭,春光終究難以遮掩。洛神也許更擔當得起春神之名,她吸飽秀姑巒溪水的澄澈潔淨,同時也捎來海岸山脈的豐饒希冀,日日夜夜在花東縱谷間穿梭飛舞,持續在人間煙火中,詠嘆神話。

IMG_3828
洛神耐煮,味道雖酸但柔和,非常適合與肥腴之物共燒。(林承彥 攝)
IMG_4883
作為蜜餞的洛神,嚐起來很像芒果青,但多了一絲甜馨媚艷。(林承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