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自強號駛出池上,像一頭疲憊的老牛,緩緩地往台北徐行。在花東縱谷很難看到夕陽,沒有一絲暖色,天空即從蒼青轉為冷灰,最後陷入一片墨黑。我實在很難在交通工具上睡覺,尤其是飛機跟巴士,火車是好一點,我瞇了一下,醒來卻連花蓮都還沒到,離台北至少還有三個小時,只好來看部電影吧,我找了《相愛相親》來看,理由只是因為張艾嘉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
在聊《相愛相親》,我還想回顧一下張艾嘉。我記憶中存留最早的張艾嘉,是1988年電影《雞同鴨講》中許冠文的年輕老婆,當時的張艾嘉其實已經35歲,也拍了15年的電影,不過看起來依然非常清純。之後2004年的《海南雞飯》,張艾嘉飾演三個同性戀兒子的母親,歲月是留下了點痕跡,50歲的她,側臉開始有剛毅的線條,眼神透露的訊息也更加深沉。
我很喜歡張艾嘉的主因,是因為她總是將標準華人文化圈的母親詮釋的很到位。《雞同鴨講》的阿娟夾在新潮母親跟食古不化老公之間,母婿不合的題材很是罕見,片中張艾嘉顧全大局,時而忍耐時而爆氣,時而柔軟時而堅強,在一票演技派的香港男明星中,張艾嘉十分亮眼。另一個母親角色,是《海南雞飯》的范珍,這個角色當年也有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我不知道該怎麼去談這部電影,看了一次之後,我不太敢看第二次,或許是張艾嘉的媽演得太好,她甩小兒子的幾個巴掌,我總覺得是打在我臉上。
回到《相愛相親》,這時的張艾嘉已年過花甲,她的母親角色又有更新的突破。劇中她面對母親的逝去、與女兒間的齟齬,還有退休後令人擔憂的荒蕪人生。她試圖在還可以作主的時候,在更多地方彰顯存在感,這一個媽媽堅強了大半輩子,早就忘了怎麼示弱,荒謬任性的寧死不屈,讓人非常捨不得。
去年金馬獎靠著《血觀音》跟《大佛普拉斯》撐場,不少觀影者認為金馬算是符合市場潮流,也成功拉抬這兩部片的票房。不過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相愛相親》入圍七項卻全部鎩羽,因為她同時擔任金馬影展執委會主委,不少人用「金馬獎果然很公平」的謬論,來看待《相愛相親》全數槓龜這件事,我其實是很不以為然的。張艾嘉絕對是最會演媽媽的人,而且隨著年齡,她的媽媽不斷修正調整。
我總是在張艾嘉身上找到媽媽的影子,這裡的媽媽,是指我的媽媽。親跟愛到底是不是同一件事?想想你媽,你就會知道這個問題有多難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