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沐前日宣布只營運到今年年底,明年起全面歇業,主廚兼老闆娘的陳嵐舒直言:決定關店的最主要原因是不適應現在台灣餐飲界生存的方式,必須在各方面不斷宣傳、不斷曝光地自我推銷。

我沒去吃過樂沐,也幾乎沒有動過想去吃的念頭,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我直到現在,都覺得自己還沒有資格去吃。樂沐的成功關鍵絕對是陳嵐舒,從各界對她的評價,就知道樂沐的靈魂,就等於陳嵐舒的靈魂。現在這個靈魂變質了,若我是她,也會感到很失落,努力十年的花園,怎可任由殘花敗草侵蝕,最終走向荒蕪。

陳嵐舒不願意跟現今「同流合污」的餐飲與媒體業沆瀣一氣,於是選擇幾乎在台北米其林「必比登推介」公布的同時,宣告樂沐的暫時告別。兩則新聞同時出現在版面,不僅應證了陳嵐舒所說的生態,更是讓人感到十足的諷刺。這幾年,我們的閱讀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變,每天成千上萬的資訊,爆炸般的出現在只有掌心大的螢幕上,為了讓自己更容易被看到,餐飲與媒體的共犯結構於是誕生。行銷跟廣告固然重要,這也是不少業者要生存下去,能賺到錢的絕佳捷徑,但若只是把民眾當垃圾桶,什麼廚餘果皮都往裡面倒,那對台灣本就惡劣的餐飲環境,只是加快沈淪而已。

陳嵐舒這番話,給我很大的警惕。我當了很多年的餐飲人,知道在餐飲業,光是做出好吃的東西早就不夠了,那些自以為懂吃的人,不外乎只看到售價、CP值、能不能打卡炫耀,還有曾經得過什麼獎,摘過幾顆星,越強而有力甚至是嗜血的資訊,越是能得到目光,然後賺到錢。去年,我從餐飲人變成媒體人,這更是直搗犯罪核心。我所感覺到的,這家店好不好吃不重要,能否登上版面取決於有沒有下廣告,記者也幾乎不用動手寫,業者早已準備好華麗浮誇的新聞稿與乾冰四濺的美麗圖片,我身在其中,備感慚愧。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像樂沐這樣忠實做自己,不願意參與遊戲的店家,就得被迫離開。

你還奢望樂沐開回來嗎?我想陳嵐舒豐沛的熱情,這一天並不會讓大家等太久,但她仍必須在自己的風骨前低頭,這讓我感到十分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