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是一個相當療癒的地方,就跟他的名字一樣,這裡處處是山,說是山形成的也不誇張。去年九月拜訪時,是一整年當中最舒暢的季節,不過卻沒什麼人,有些地方貓還比人多。這也難怪,九月的山形什麼都沒有,不像冬天可賞樹冰,亦無在春日綻放的粉櫻,但也因如此,山形的悠閒更加純粹,只要有點陽光,山巒被曬得肥綠,就足矣。

來山形之前,我對於蒟蒻實在沒什麼好話可說。唯一正面的觀感,就是它的熱量很低,加上纖維質高,吃一點就很有飽足感,吃多也不用擔心發胖。但當食物的功能性大於美味的時候,我就會認為那是一種壓力,吃東西,好吃就好,其他的功能都不必要。我試圖認真去形容蒟蒻的口感,但想到的都是一些不會用在食物上的字眼。像在吃矽膠,爛脆又細碎;而無論怎麼煮,蒟蒻就像青春期的男孩,怎麼敲他都不開門,煨得再久依舊索然無味。

來山形之後,蒟蒻竟成為那兩天我的快樂來源。對於山形人而言,蒟蒻是除了白飯與拉麵之外,最常吃下肚的主食,山形也是全日本蒟蒻消費最大宗的區域。那晚在專賣山形料理的居酒屋,第一次吃到山形名物「蒟蒻串」的時候,味蕾受到很大的衝擊,外表平滑如番茄皮,一咬下裡頭迸出清爽的醬油高湯,原來蒟蒻要吸飽湯汁也是做得到的。

我們會覺得東西「好吃」的原因之一,就是來自口感的轉換。這三顆蒟蒻丸,牢牢攫補住高湯甘醇,湯液滿溢是虛,Q彈硬脆是實,虛實之間舌尖還在讚嘆其美味時,卻因飽滿紮實的質地,刺激了軟顎、咽部及食道的感受器,反射地產生衝動而太早嚥下,口腔徒留悵然若失。

在山寺,剛經過上千階台階考驗後,心靈有沒有得到啟發不得而知,但山寺站附近販售著熱氣蒸騰的力蒟蒻,光吃一串就能讓我心甘情願地往下走,若桃太郎的故事發生在東北,能讓狗、猴子、雉雞追隨的,或許就不是粟米糰子,而是蒟蒻丸子吧!

第3天46
前往山寺之前,記得先吃串力蒟蒻補充體力。(林承彥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