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餐飲學校的時候,若耐不住性子,在牛排煎好之後立刻上菜,絕對會換來老師一陣臭罵:「急什麼!不是告訴你要讓牛排『休息』一下嗎!」這裡的「休息」是行話,指的是肉品在烹飪完成後,在室溫中放置個十來分鐘,才能成就最完美的狀態。

能否掌握好牛肉的熟度,往往是評斷一個廚師技藝是否純熟的指標,而肉品的靜置,其實也是整個烹飪的一部分。看起來表面煎的焦香酥嫩,切開卻可能火候不足,多半是因為肉品休息的時間不夠,煎好的牛排在離開高溫環境後,靜置個10~15分鐘,餘熱會持續往食材內外擴散,這段細緻的過程,只要掌握得當,往往能讓最後上餐桌的料理,恰好完美。

另外,若肉剛離火就急著切開,此時肌原纖維因高溫聚集並收縮,並將水份擠出,一刀切下肉汁便會全部洩出,沒有肉汁的牛排,芳香與口感都會大打折扣。而在靜置的過程,肌原纖維因溫度降低會放鬆,此時會開始吸回外流的肉汁,兩者都冷靜之後,就能再次水乳交融。

其實不只是肉,不少料理都需要一點時間作為調料:隔夜的咖哩味道會更加溫潤、茶葉蛋浸泡在滷汁裡,放一晚也更有味,還有利用膠原蛋白特性製成的肉凍或肝派,也是要有光陰,才能凝結出晶瑩剔透。或許我們可以稍稍反省一下,過去的人生中是否將休息視為罪惡?其實在你達到巔峰之後,適時的休息是必要的,可以多思考,多反省,人跟牛排一樣,在緊繃的時候往往會拋棄美好,休息不只是能走更長的路,也讓這條路上,總是繁花盛開。

22279674_1972869092989480_4249797869977498223_n
自己煮一鍋咖哩,分三天吃,每天的味道都不一樣。(林承彥 攝)